知乎的变迁:一个内部视角的观察
2019年前的知乎,和2019年后的知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知乎。
2011年左右,我在第三极大厦的一家公司实习。知乎就在楼上,经常能在楼下咖啡厅听到他们的分享。那时的知乎给人一种非常“硅谷范儿”的感觉,李开复把那一套从创新工场带了进来。那时我就在想,有机会一定要加入他们。可惜当时知乎几乎清一色清北和海归背景,我没那个实力。
几年后,我有了更多历练,终于加入知乎,担任广告商业中心的前端技术总监。我最喜欢的,是知乎当时的工作氛围:极其友好、开放。如果你在2019年以前用过知乎,你应该能体会到社区那种诚恳而理性的气质。可以说,公司内部的氛围甚至比社区还要好。
那时的知乎一直在亏损,上市是源总(周源)一直在推进的目标,也有腾讯爸爸的压力。于是,2018年底,知乎引入了孙伟担任CFO。他一来就开始大刀阔斧地“降本增效”:裁员、开源节流,连内部通讯工具都从付费的 Slack 换成了免费的企业微信。这引起了很多老员工的强烈反抗,你没看错,是“反抗”而不是“反对”。
这一波操作后,知乎的元老团队大量流失。可以说,2019年是知乎文化断裂的一年,老知乎的精神气彻底散了。这种变化,也迅速反映在社区氛围上。社区治理开始滑坡,原本的知识与经验分享逐渐被“抖机灵”、擦边内容和抽象文化取代。
再加上商业化的压力。知乎和 Reddit 类似,用户天然对广告敏感甚至抵触。但营收需求摆在那儿,商业化团队不得不“花式变现”:广告、软文、知乎严选轮番上阵,严重影响了原有的用户体验。
这两个因素叠加,最终导致了知乎的精英用户大量流失,知乎从一个理想主义的知识社区,逐渐滑向了流量化的内容平台。
手机码这么多,手都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