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时代变迁
国内工业化时间起步比较早,但大范围实行 九年义务制教育 的阶段,是在2000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明确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而2000年左右,恰好也是 城市化突飞猛进 的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恰好对应了 95后出生,也就是当下处于婚育最核心的这批人。 而这批人的特点,与他们往前的前辈们是完全不同的。
新生代教育模式剖析
一个乖乖仔,如果真的按照我们社会父母所要求的那样,不早恋,不贪玩,一心一意投入学习,取得优秀成绩,那么最终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个体?
成绩优秀,别人家的孩子。
看起来是不是很不错?
- 没有人情味、
- 轻关系、
- 不懂变通、
- 重视利益得失。
老一辈很大程度上没有这种问题,是因为当时的 城市化率不高,且义务教育并未普及到九年的程度。 上世纪的70后乃至80后,放学后可以放牛、可以下田、可以抓蛐蛐、可以跟伙伴玩耍。
那会大学并未扩招,很多人并未想着一定要走学业这条道路,也因此很多情况下并未待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族和社会中度过。
原子化成长模式
但95这一批新生代则不同,大学扩招后几乎所有人的目标变成了以学业为重。 从小学开始,很多人的童年就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度过,甚至有些则变成了家庭-学校-补习班三点一线。
- 早上七点起床吃饭上学八点上课
- 下午四五点放学回家吃饭洗澡写作业
- 循环往复
这种完全准军事化管理,且一切以学习成绩为最高指标的培养模式,注定了新生代会成为原子化的个体,如上所述,相当一部分人缺乏人情味、轻视人际关系交流、不懂变通,成绩越好越容易陷入到这个困境当中。
代际差异与心理后果
很多老一辈对此痛心疾首,觉得年轻人怎么这么乖癖,但没有想过这是他们塑造的体系所导致的。
不懂人情事故是年轻人的智商有问题吗?
- 只要是一个正常本科,乃至大专毕业的年轻人,都一定写过毕业论文,
- 能拿着自己那答辩一样的文章,站在台上面对台下几个教授脸不红心不跳的完成答辩,
- 无论智力还是脸皮都一定是够用的。
那么到底为啥?因为对这些年轻人来说这不重要啊。
人情世故的成长窗口
学习任何东西,都一定是小时候最好,如果没有在幼童学会说话,这辈子都很难讲话利索。如果没有在幼童学会用手指数数,背诵乘法口诀表,这辈子的数学都很难学好。那么人情世故难道不是么?
难道它是一个刻录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长大了走入社会就自动学会的事务?
如果没有在童年就去培养它,没有在幼儿过渡到儿童的阶段就去教会他,那么等到孩子成年步入社会后,就不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这玩意重要,因为它并没有在它早期的成长中发挥太大的作用。
社会环境与独自成长的一代
老一辈有很多从小到大一起长大的朋友,但是相当一部分新生代都没有,从小到大的玩伴都没几个固定的,这一方面是因为 城市化导致的人口流动变化太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生代面对的以 成绩为主导的教育体系排斥课外活动所导致。
所以很多新生代都是独自成长的一代,如果父母开明可以与儿女做好沟通,那还算好,怕的是如果父母也无法沟通和理解,那么他们连可以倾诉分享痛苦与喜悦的朋友都没有。
所以新生代特别容易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