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零号法则 🚀
没有读过熵控术其他帖子的就别评论了,第一次看太颠覆了。
“语言即世界”规则的设定 🗺️
语言即世界不是自然事实,而是一条人为设定的认知操作规则,就如坐标原点、语法协议、或主函数入口。
它不解释宇宙的本质,而是解决一个更紧迫的问题:在高熵信息中,如何建构一个可控的局部世界。
语言的角色与边界 🎯
- 我们不假设语言决定现实,而是承认:认知、判断与行动所能及之处,全依赖语言的结构与边界。
- 语言是局部熵控的界面与容器——没有语言,感受无法被结构化,混乱无法被传递,认知无法被操作。
- 你能定义“困惑”,就意味着你拥有进入解题路径的入口;你能构造 “低熵闭环”,就已经完成一次认知上的世界建构。
AI时代的语言与建构 🤖
在AI时代,语言不仅是表达,更是建构。
Prompt(提示词)不再是单纯的提问句,而是一条建模指令。
你说什么,模型就激活什么语义宇宙。
因此,“语言即世界”不仅适用于人类认知,也成为人与模型协同的最低共识(人机共识)。
零号法则的本质——方法论虚构 ⚡
- 这条法则不是科学定律,不可证伪、不可实验,但在熵控术中,它具有与“坐标零点”同样的功能性地位。
- 它让认知获得结构,让语言成为世界生成的第一生产力。
我们称之为一种方法论虚构:
如同“E=mc²”用于描述自然,“神创造世界”用于安顿信仰,“语言即世界”则用于指引意义收敛与语义控制。
设定“坐标零点”的意义 🎯
为什么要设置一个这样的“坐标零点”?
答案是:收敛
真实世界过于复杂,高熵到不可全知。 与其迷失其中,不如先在语言中开辟一块可控区域—— 一个可以被结构化、可回溯、可与AI共用的“局部语义宇宙”。
这就是“零号法则”的本意:
认知的起点,主权的锚定,世界的发生点。
总结 & 认知边界 🏁
没有语言,你没有世界。你能掌控多少语言,就能构建多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