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回想起和他交往的那些往事,仍像在昨天一样依然历历在目。
我要叙述的,是我与他多年交往中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事。这件事首先要谈到十年动乱的年代。
动乱时期的家族浩劫
“文革”时期,董寿平被“四人帮”污蔑为黑画家,说他画的倒枝梅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倒霉,说他的水墨山水画是黑山黑水。
更令人难忘的是1969年深冬的一天,董寿平的家乡山西洪洞县杜戍村召开了村委会,决定由负责村治安的治保主任,带领全村的“四类分子”和“右派”一起挖董寿平祖先的坟墓。次日,竟把董寿平的曾祖父董思源、祖父董文焕、伯祖董麟、叔祖董文灿、父亲董维藩等三代人的坟墓强行挖开,把挖出来的墓砖建了杜戍学校,棺木改制成学校的门窗,墓碑用作学校的房基石。这场灾难就这样落到了董寿平的头上。这一事,伤透了他的心,此后,一直没有回过家乡。
重立祖先碑铭
- 1994年春,中共临汾地委宣传部、洪洞县人民政府和董老协商,由政府出资,在董老的出生地白石乡杜戍堡子的池塘边为董老的祖先立一块 “洪洞董氏世学记”碑,董老同意了。
- 董老找到我,让我给他在《洪洞县志》上抄录一些有关洪洞董氏的资料。
- 我从北京回到洪洞,拜见了原县志办主任林中园。他把旧县志拿出来让我摘抄,并复印洪洞董氏的董修业、董得昶、董思源、董麟、董文焕、董文灿等人的有关资料;另外,还将我已整理好的“洪洞董氏世系表”一起带回北京。
- 在中日友好医院,我亲手交到了董老的手里。之后,我们先把洪洞董氏世系表的辈分进行了核实,并确定了洪洞董氏世系的顺序。接着,又对他祖父、曾祖父两代人的史料进行了整理。
董老的委托
1992年的正月,董老的表妹给我来信说:“国强,老爷子(董寿平)让我给你写信,找你有事,你抽空儿赶快来。” —— 董寿平表妹来信
- 董老特别强调:“眼下急需的是我祖父的墓志铭碑文。”
- 还希望我在老家顺便寻找他早年的书画和他父亲董维藩的书画作品。
- 最重要的一块是他祖父董文焕的墓志铭碑,希望能把此碑的内容编入《韩客诗存》。
我说:“您老人家对我如此信赖,我一定会把您老的这件事放到心上去办好,再苦再累,也要把这块墓志铭碑文找回来。”
董老笑着说:“这样就好,去办吧。”
寻碑历程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董老祖父董文焕的墓志铭碑,还是一点线索也没有。为了寻碑,我已记不清往山西洪洞杜戍村跑了多少次,我成了这里的常客,不分春夏秋冬、黑夜白昼地寻找着这块墓志铭碑。
- 大槐树公园发现董麟墓志铭碑。
- 拜访老干部田长福,全村各家寻找碑文,意外发现董静轩功德碑,即董寿平的曾祖董思源。
- 获兰德华所藏董麟墓志铭的拓片。
- 但董文焕墓志铭仍无踪影。
乡亲的协助与线索
1993年秋后,我再次来到杜戍村,遇上退休老干部张双才。在他家的院子中,发现了董文焕的墓志铭盖。
“你和董寿平老人联系一下,这块董文焕的墓志铭盖,如果他老人家需要,我就送给他。”
可是董老说,“需要的是墓志铭的底,而非墓志盖,关键是要找回这块墓志铭的底。”
张双才回忆,邻居半年前曾将一块墓碑埋进院里,后又扔到村外的庄稼地,这成为重要线索。
峰回路转,墓志碑现
1993年深冬,我在杜戍村庄稼地里多次探寻,终于在北边马路废渠底发现石碑一角。
“皇清诰授资政大夫、二品顶戴、盐运使衔、甘肃巩秦阶兵备道尧章董公暨配诰赠夫人杨夫人岳夫人合葬墓志铭。”映入眼帘。
我将墓志铭碑带回家,连夜抄录,后保存好。
墓志铭递交与圆梦
- 几天后带抄录内容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交予恩师董寿平。
- 董老激动地指出:墓志铭文由翁同龢撰写,篆书盖由谭钟麟,小楷书体为祁世长所书,皆为名家。
“这次你帮了我大忙,把我需要的这块碑找回来了,总算是消除了我多年的这块心病。如果这块碑找不回来,死后也放不下这颗心,今天要特别谢谢你。”
过了一段时间,董老决定:“你把我祖父的墓志铭碑送到临汾,放入临汾地区博物馆,以供史料研究。”
- 1994年4月7日,我亲手把董文焕的墓志铭碑交付,入藏临汾地区博物馆。
董家艺术传承的守护
- 寻碑期间,为董寿平找回了许多书画作品,如对联、册页《白梅》和《桃花图》。
- 《桃花图》轴现已编入《中国书画名家——董寿平》一书首页,原作珍藏于山西太原晋祠董寿平美术馆。
董寿平祖父董文焕的墓志铭碑文,今天已载入《韩客诗存》内(清董文焕著,李豫、崔永禧(韩国)辑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