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互联网上的保守风气,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
世代价值观差异
看到个视频,有些2010后出生的小朋友认为80后这代人很封建,咱们姑且认为"封建"指的是价值观保守,惹得很多人不爽,并表示80后这代人当年亲历过一段思想文化极度开放的时代,当年那种盛景完全是今天的小朋友们无法想象的。
我80年代末生人,见证过那个时代,确实,曾经社会上言论和文艺作品的尺度大到今天看起来都吓人的程度,《国产凌凌漆》这种片子竟然能在电视上看到,相对于那个时代,今天社会的文化观念有时甚至封建保守到荒谬的程度,以至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在网上都得打马赛克,虽说对比明显,但我以为,这并非是因为两代人在天生的品性上有什么区别,更多是技术进步使然。
语言与舆论的演变
曾经有这么一个实验,即科学家引导一只黑猩猩去偷同类的食物,实验显示黑猩猩在偷窃同类食物时,并不在乎被第三方黑猩猩目击,因为黑猩猩没有足够复杂的语言,目击者难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出去,也就没有什么舆论影响。
而人类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若是在做坏事时发现自己被别人盯着看,也会立即收敛行为,甚至表现得乐于助人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类有语言,目击者可以将某一个体做的坏事讲述出去,在群体里传播形成舆论,让道德败坏的人声誉降低,而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声誉过低的个体往往会被集体驱逐甚至处决,可以说,正是语言形成了舆论,而舆论带来了道德要求。
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
- 人类发明了文字,信息能传播的更久更广,这让个体行为可能引发的舆论影响增大了,也让社会的道德要求提高了。假如某人做了一件坏事被文字记载下来,那不仅现在的人知道,以后的人也会知道,舆论影响深远,正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即使是君王也忌惮史书的评价,正是这个原因。
- 再后来,除了书籍,人们又发明了报纸、杂志,乃至广播电视,每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个人言行都会被更多的人看到,其可能引发的舆论后果也在随之增大,道德要求也愈发严苛。
- 报纸时代,公众人物的言行和文艺作品也许只需顾虑10万人的观瞻,到了电视时代,也许就要顾虑100万人的观瞻,为了避免潜在的麻烦,公开表达者自然只能向100万人的道德公约数靠拢,舆论中的道德要求被越架越高。
互联网时代的道德要求
到了今天,国内几亿人活跃在网上,随便一点屁事,就能搞得天下皆知,这道德要求已经被架到莫名其妙的高度。我记得之前看一个明星被骂,我就奇怪这位做啥事了被骂成这样,后来一看,说是因为这位和其他艺人合作时翻了个白眼,显得不耐烦了,我奇怪,就说这位戴着墨镜呢,怎么就能看出其翻白眼了?评论里就有人把"罪证"视频截图,说从侧面放大了一帧一帧仔细看,就能看出来翻白眼了,你能想象互联网普及之前有这种事吗?
信息波及的人群越广,顾虑的观瞻也就越多,舆论环境中的道德要求也就越高,风气也就越保守,而且互联网的信息还不是传统媒体那样单向传播的,搁过去,某人要是觉得哪个家伙讨厌,也就在客厅里骂几句,现在却能直接在网上骂,还能号召大家一起骂,还能让那个被骂的人知道,那这种反馈强度和随之而来的道德苛求可比之前传统媒体时代强太多了。
我记得之前不少美国网民跑到小红书来,想发表些观点,先是一大堆道歉和铺垫,然后才开始小心翼翼地说正事,因为他们之前经常一不小心就在网上冒犯了谁,已经被骂得战战兢兢的了。
未来的发展
此事暂时无解,人只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唯一能确定的是,技术还会进步,等下一代通信技术普及之后,今天的很多玩笑也将成为禁忌,等带摄像头的VR眼镜满大街都是时,你和密友之间的一句私下调侃,都可能被路人挂在网上,成为你社会性死亡的罪证,到时候咱们所有人一起战战兢兢地做道德标兵。
用老北京的话说,您就擎好吧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