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优先消耗肌肉?新研究揭示AMPK调控机制
厦门大学林圣彩院士与李梦琪教授团队阐述低葡萄糖下能量代谢奥秘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近日,厦门大学的林圣彩院士和李梦琪教授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新文章,对禁食等低葡萄糖条件下,机体如何避免"挨饿"进行了回答,阐述了AMPK促进谷氨酰胺代谢的深层机制。
AMPK,即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是调控能量稳态的重要激酶,负责监管细胞的能量输入和输出,维持细胞生理活动的平稳运转。AMPK激酶作为维持代谢稳态的核心蛋白之一,在促进两大备用能源(谷氨酰胺和脂肪酸)的"燃烧"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实验发现:谷氨酰胺优先消耗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始对困扰健身爱好者的“禁食先掉肌肉还是肥肉”的问题进行实验。通过碳13同位素示踪标记谷氨酰胺和棕榈酸,他们惊奇地发现:
- 小鼠挨饿8小时后(血糖刚下降不久),标记的谷氨酰胺进入线粒体和三羧基循环并被氧化的量明显增多。
- 而挨饿12小时后,棕榈酸(脂肪酸的一种)氧化增多才被观察到。
这说明机体对谷氨酰胺的利用远远早于棕榈酸。这一结果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同样得到验证。
AMPK的关键作用与机制探索
重要的是,不管是谷氨酰胺的氧化增加还是棕榈酸的氧化增加,都需要通过AMPK介导。那AMPK究竟是如何促进低葡萄糖状态下谷氨酰胺的利用的呢?
基因敲除实验
当研究团队分别敲除小鼠骨骼肌中AMPK和mTOR通路相关基因后,再次发生了神奇的事情。
- 敲除AMPK相关基因后,小鼠体内谷氨酰胺的氧化明显被阻断。
- 敲除mTOR相关基因却完全没有效果,谷氨酰胺依旧在挨饿2小时后出现显著的氧化分解。
定位关键蛋白 PDZD8
结合以前的发现(低葡萄糖条件下,线粒体倾向于和内质网结合形成MAM结构),经过进一步筛选,研究团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核心:在12个定位在MAM上、在低糖时被磷酸化的蛋白质中,有3个是AMPK的底物:PDZD8、RMDN3和PDHA1。分别敲除这3个基因,发现仅有PDZD8的敲除能够阻止谷氨酰胺氧化。
AMPK-PDZD8-GLS1 信号通路
进一步探究发现PDZD8在第527个苏氨酸位点(T527)被AMPK磷酸化激活。但PDZD8的T527A突变体不会影响AMPK的激活,也不会影响AMPK对脂肪酸氧化的促进,这说明PDZD8是一个类似ACC的、专门负责谷氨酰胺氧化功能的AMPK底物。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挨饿"的细胞中,谷氨酰胺氧化的限速酶GLS1的活性增强,且高度依赖于AMPK对PDZD8的磷酸化。体外实验也证实,把AMPK磷酸化的PDZD8蛋白与GLS1蛋白直接混合,能够提升GLS1的活性。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通过AMPK-PDZD8-GLS1通路,机体能够在葡萄糖缺乏的情况下,氧化谷氨酰胺弥补能量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为何谷氨酰胺分解更快?
至于谷氨酰胺分解速度比脂肪酸快的原因,科研团队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 浓度差异:谷氨酰胺浓度要比游离脂肪酸高很多(约20倍),其在血清中的浓度约为500μM,禁食期间会更高。
- 氧化速度:谷氨酰胺的氧化速度比脂肪酸更快,优先进入三羧酸循环。
- 酶活性调控:GLS1的活性在AMPK激活后会直接增强,而(负责脂肪酸合成、其活性减弱代表脂肪酸氧化增强的)ACC活性减弱要慢很多。
研究意义与总结
总之,蛋白激酶作为信号通路的关键组分,几乎调控所有生命活动过程。本次研究证实AMPK激酶在碳源代谢与调控方面的生物学机制,对维持代谢稳定和能量平衡具有启发意义。